临近期末,着手写学生评语。小小方格,只能三言两语。轻敲键盘之间,自然会闪现一些散落的细节,关于孩子们的,关于我的,还有关于家长们的。不经意间,这些故事情节已不太连贯。再过若干年,这些更会被时光冲淡了印迹,慢慢模糊了记忆。
我就抽空随手记录一二吧,像杨亦乐与秦海杰这般坚持。
(一)杨亦乐:坚持的力量
杨亦乐,初二起主动担纲劳动委员这“苦差”。这学期我也没少盯着这位劳委。我或许念想着一种理想境界:值日生自觉,不用劳动委员提醒;劳动委员到位,不用我来提醒。但毕竟有些孩子在家里四体不勤,在学校里已算勤快了。杨亦乐也能恪尽职守,在慢慢改进工作方法。
这个学期,我要求孩子们每天写随笔六行以上。这位小伙子在2014年11月份起开始坚持写完整的一版,某一天他突然就有了“笔走龙蛇”的感觉,就把写作当成了自由的抒发方式,把写作当成了学习的美好姿态。
水滴能够石穿,不在于力量,而在于坚持。
(二)秦海杰:豁然开朗
期中考试后,每班召开部分学生家长会。海杰得知我未邀请他的家长,心急火燎地不断追问。我与他解释,此次家长会每班限额十名左右。后来他父亲主动来校,他才释然。仿佛就是从他父亲的主动来访起,这个风风火火的小伙子慢慢沉静。因为他强烈地意识到:“学习,是我想要的!”
在文科学习方面,他有时会自责“识记不快”,但在背诵、默写、批改这三个环节中从不敷衍从不马虎。期中考试作文扣了一分书写分,他嘀咕埋怨了好一阵子,但第二天交上来的作业,书写已然有了悄悄的改进。
秦海杰爸爸参加班会课,小伙子听闻又是老爸主动报名,他诧异又惊喜。读他的随笔,能读出这位大男生对深沉父爱的感恩,有对普通劳动者的关注,有对自然界万籁之音的聆听。心思细腻,情感丰富。
这个大男孩,一下子就这么长大了,稳重了。
评论